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,各地的阿嬤在我的書裡,總是佔有巨大的篇幅。

或許是寫作主題的緣故,在私領域裡,準備吃食本來就是女人的天職;或許是我身為女性,無法不以女性這個性別角色去看世界。

所以,我聽到的、寫下的,往往都是女人的故事。

說來有點政治不正確,但與生俱來的生物角色,的確主宰了男人和女人面對人生轉折點的不同態度。

男人過的通常是大步向前衝的線性人生,關鍵字是挑戰、冒險、競爭、成就、取得、擁有。

女人的生命方向則盤盤繞繞,迴旋不絕。就算男人離開身邊,女人固守家園,延續生命,協商、結盟、同理、合作,耗盡心血織成一張哺育兒女的安全網,縱使四下一片荒蕪,還是埋鍋做飯。

寫出第二性的西蒙玻娃說,女人是父權社會後天型塑出來的。

是,也不是。

西蒙玻娃沒生過小孩,我猜她無法想像日復一日回答小孩的「媽,等下要吃什麼?」,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
Flowerpot, Room, Kitchen, Whole food, Cook, Countertop, Natural foods, Local food, Produce, Cooking, pinterest
Getty

有關食物的故事,多半來自於家庭。飲食文化的承傳,也取決於家庭。縱使我對富含人生內涵的食物心醉不已,但我向來不敢、也不願意太高聲禮讚「爐灶邊的天使」。

因為我一直覺得,硬把賢妻良母的模子往自己身上套,只為搏得認可,是女人自我制約的開始。

美食固然人人愛,要滿足多麼挑剔的味蕾,就要練就多麼講究的廚藝,豐盛的餐桌背後,一定有人長年累月負擔採買、處理食材、切切剁剁、煎煮炒炸、清洗碗盤廚具、管理冰箱等工作。

一家老小吃得健康美味,靠的多半是女人。愛家的女人有的是涵養,四菜一湯的家常便飯從頭到尾,費時兩三個小時還算短。逢年過節,親友盈門,才是跑馬拉松般的吃力。

時間一到飯菜熱騰騰上桌,彷彿呼吸空氣一樣自然,空氣重要無比,卻看不見摸不到,很少看到有人感恩空氣是吧?太太媽媽的家常菜總是吃不到了,才讓人深深感念。

很多白目男人盤算的,是一個便當才七十塊,於是女人下廚給一家四口吃的產值,才兩百八十塊。

縱使打從心裡熱愛烹飪,每個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,這裡多了,那裡就少了。所以我不禁心疼女人大半生的寶貴時間,被那麼多張嘴巴一口又一口吞掉了。

網路上知名的人妻廚娘分享食譜訣竅,輕鬆上菜,才華洋溢,但更吸引人的,或許是營造出來的生活品味,甚至是一股異國情調。隔著電腦螢幕,老公小孩在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前開懷大嚼,一個比一個上相,彷彿過著廣告短片裡的彩色人生。

Hair, Cuisine, Tableware, Meal, Serveware, Food, Dish, Dishware, Drinkware, Plate, pinterest
Getty

「富過三代,才懂吃穿」,識食懂味講究廚藝的高手一般而言,不太需要為了一口飯奔波勞碌,人氣建立在家富人寧的基礎上。

美滿家庭的模型固然美好,引人羨慕,但如果甜蜜的窩,有朝一日分崩離析,說好的幸福不見了呢?

女人對家庭的奉獻當然無價,無價無價,其實是沒辦法現金化。

把初生嬰兒拉拔到會走會聽人話的兒童,要耗費無數精力,在職場和家庭之間拉鋸的,總是女人,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,就得咬牙錯過自己的職涯發展,於是失去經濟能力,於是失去選擇,於是失去話語權,於是失去勇氣。

家務本來就無給,若是一家和樂,滿面油煙的黃臉婆尚且感到安慰,一旦婚變,除非夫家經濟優渥,又厚待女眷,不然再含辛茹苦,在台灣離婚後也不見得有任何財務保障,甚至連贍養費都沒著落。

夢醒時分的幽微人性,婆媳、外遇、爭產、搶子、家暴,這一杯又一杯的苦酒,通常只能默默飲泣,不會拿來佐餐。

女人不只窩在廚房裡,而是掌握經濟,並樂於參與公共事務,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幸福。畢竟人性多變,誰又曾跟妳一廂情願地保證過,紅毯另一端的人生,一定像婚宴甜湯一樣膩人?

對於女人和廚房,我矛盾地思前想後,終於豁然開朗。

飲食最原始的本質是滋養和分享,本來就不應該被窄化成「抓住男人的胃」的妾婦手腕,人生縱使有風有雨,烹飪仍然可以安頓、撫慰、溫暖自己,讓女人從內而外強壯起來,勇敢一嘗酸甜苦辣的真實滋味。